精 彩 视 频

 

  • 1

        来过2019中国模型展的朋友们都记得,现场穿着民国军服的周渝先生出现在展会上,令人恍惚是穿越过来的人。

左:著名作家周渝,右:漫画家黄同学

相关往期阅读:不穿甲胄的兵人爱好者不是好作家

聚焦《长安十二时辰》的盛唐甲胄

作者|周渝

本文首发:《国家人文历史》

        2019年6月27日,古装悬疑剧《长安十二时辰》在没有预热和宣传造势的前提下悄然播出,出乎预料的是不到一周竟成“爆款”。从画质、剧情、节奏、叙事模式到剧中的服化道乃至建筑、饮食,都成为观众讨论的热点。尽管不是历史正剧,但将历史背景定于唐天宝三年的《长安十二时辰》却被众多观众认为是复原了真正的盛唐长安。导演曹盾接受采访时曾说“我不确定是不是真正恢复了大唐时的模样”,但是“我们尽力去做了。”

        《长安十二时辰》的确称得上是一部制作精良的良心古装剧,仅从唐代服饰与妆容复原方面来看,也称得上古装剧中的佼佼者。让观众印象颇深的是,剧中军士们不再像以往古装剧那样穿着衣箱化的塑料甲,而是披上了质感十足的金属甲胄,而这些甲胄的形制样式,也与过去电视剧中所出现的盔甲有明显区别。这也是复原了唐代铠甲的真实模样吗?接下来,我们将与几位为《长安十二时辰》提供甲胄的甲师们一起详聊剧中戎装的故事。

【复原“唐十三铠”的可能性】

        探寻《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甲胄之前,必须先弄清楚一个问题,即唐代的甲胄究竟有哪些?都是什么样子的?简单地说,《唐六典》中,一共记载了13种唐代甲胄:明光甲、光要甲、细麟甲、山纹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合称“唐十三铠”。其中最为著名的非明光铠莫属。

        “明光铠”在唐代以前就已出现。曹操的儿子曹植在《先帝赐臣铠表》言“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具”是最早的关于明光铠的文字记录,但这里的明光与后来所言的明光是否为同一类铠甲则无法确定。20世纪70年代,学者杨泓考证,明光铠可能是南北朝至唐时期流行的胸前有两片板状护胸的铠甲,这一说法也尚未被证实。今天所说的明光铠形象主要是古代雕像上所穿的甲胄形制之一,通常被认为因为胸前有板状护甲,在太阳照射之下闪闪发光,故称“明光”。但也有新的证据表明,最早期的明光含义是指对甲片物理特征的描述,那个时代做了强烈抛光处理的金属甲片皆属于明光范畴,而非对某一个部件或形制的特别描述。也就是说,现代意义上认为这种形制的“明光铠”和古人定义的“明光铠”很可能并非同一回事,只是多年来约定俗成,这种形制也便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作“明光”了。

        明光铠的形象在南北朝时期首现,在孝昌元年(525)元熙墓、建义元年(528)元邵墓等墓中陪葬的陶俑,都有穿着明光铠的形象。到唐代初期,甲胄及军戎服饰都保持着从南北朝至隋代形成的样式,至贞观以后,因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改革,加上国力强盛,海内承平,具有大唐特色的甲胄也应运而生。

《长安十二时辰》中王将军的明光铠

        《长安十二时辰》故事背景在天宝年间,也正是甲胄最具唐代特色的时期。此时的明光铠基本抛弃了过去的形制,胸前的两块铁护甲仍然被沿革着,而有的甲胄腹部也多了一块圆圆的护具。头上戴的兜鍪项盾高高翘起,很像为了面对天气酷暑,拉起来凉快凉快的。作为“唐十三铠”之首,明光铠继承了两当铠的优点,加以升级,由甲片编缀而成的披膊开始大量出现,膝裙和头盔也进行了改进,胸背以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雕像上开始出现护臂,武士俑手上也带有护臂。

        “十三铠”之中的光要甲形制如何存在较大争议,有观点认为光要甲是一种板甲,要同“腰”,即形制为腰部置有明亮圆滑板甲的样式,这种说法尚无定论,可以确定的是,光要甲也是金属甲中的一种。至于锁子甲、山纹甲、乌锤甲和细鳞甲,都是以甲片形状来命名,这几种甲与明光甲、光要甲一样,都是唐十三铠中的金属甲。至于木甲、皮甲、白布甲、皂绢甲和布背甲等,皆是以甲的材质来命名,比较容易理解。剩下的步兵甲和马甲,是以甲的穿着对象来命名,马甲在诸多墓葬的陶俑中都能见到,那么所谓的步兵甲应该长什么样呢?

        在神像类的雕塑上,很难找到普通士兵的形象。不过在陕西西安长乐公主墓中,有一幅壁画《武士出行图》,画中就有与传统印象里有很大差别的武士形象。巧合的是,在敦煌130窟的唐代壁画中,也有类似装束的武士。与唐代最具代表的明光铠相比,这种武士甲形制差别较大,为前开襟,左襟压于右襟之上,前后左右连在一起形成一件完整的甲衣,肩上有相同的披膊,头盔覆盖面积也较大,仅露出脸部。仅从视觉上判断,就可知这是一套着重于实战而非礼仪的甲胄,与后来的铁浮屠有些相似,唯有胸前两片圆护具有唐甲特色。这种甲应该就是步兵甲中的一种,但可以肯定,它绝不是唐代步兵唯一的甲胄。

长乐公主墓中壁画      

          在缺乏出土实物,而参考的壁画及雕像有限的情况下,要完全精准复原出“唐十三铠”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唐代甲胄的复原之困难,在于没有一件完整的唐代铠甲存世,故而只能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资料去还原已知的甲胄。但尽管如此,《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的唐代甲胄依然广受好评,被认为是唐代题材古装剧中“最认真的复原甲”。

【《长安十二时辰》背后的甲胄团队】

        观众之所以如此惊喜,也的确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古装剧在甲胄方面衣箱化现象严重,即使是历史正剧,也极少有剧组愿意对剧本讲述时代的衣冠、甲胄、习俗等进行严谨考据。以央视版《三国演义》为例,该剧各方面都堪称经典,唯有在服化道上有诸多瑕疵,其中又以铠甲为甚。在《三国演义》中出现的武将铠甲有大量模仿日本铠甲的痕迹,继而又对之后的古装产生影响,以讹传讹。同样堪称经典的历史正剧《大明王朝1566》,在服化道方面同样做得一塌糊涂,服饰几乎全错,戚继光等人穿的甲胄也都是塑料感十足的四不像。

        从甲胄复原这方面来说,近20年来能做到的影视作品屈指可数。这里也不妨列上一些做得不错的作品:由陆川导演,2012年底上映的电影《王的盛宴》中,对军士的甲胄进行了一定的复原工作,可惜当时几乎无人发现这一亮点;2016年2月播出的《女医明妃传》中,对皇帝甲胄及部分军士甲胄进行了复原,剧中朱祁镇所穿之甲胄是以《出警入跸图》中万历皇帝的甲胄为原型来制作;2017年5月播出的电影《荡寇风云》中,士兵的衣甲也走了考据路线,形象根据明代仇英所绘《倭寇图卷》中的明军来进行复原,配合鸳鸯阵的复盘,效果非常好;2018年3月,由央视出品,石姝丽执导的历史类型纪录片《土司遗城海龙屯》,也复原了大量明代布面甲。

        不难看出,影视剧对古代甲胄进行考据和复原的历史还非常短,不到十年。而这一切也与近十几年来,出现大量甲胄爱好者、冷兵器爱好者相关。在这些爱好者中,不乏能够亲手对古代甲胄进行复原制作的甲师、甲匠,尤其在传统复原甲匮乏的时期,甲匠们每一件作品完成,几乎都会在圈内引起轰动,大家争相传播,继而出现各种周边产品,如绘画、游戏贴图、模型兵人等等。笔者自己也是甲胄爱好者,收藏过数套复原甲。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甲胄,除了剧组自己制作了一部分甲胄之外,其他的复原甲则是由甲师组成的“函人堂”工作室和甲师温陈华及其团队提供。温成华以复原明光铠等唐代甲胄而闻名于甲胄爱好者中,此次他负责剧中所有军官甲胄的制作和提供。而着重于复原历代实战甲胄的“函人堂”团队,则在此次承担了剧中士兵甲胄的制作和提供。据“函人堂”团队的统筹人陈斐孺介绍,他们这次为该剧一共制作了197套士兵甲胄,其中包括旅贲军全套、圣人禁军全套、龙武军全套士兵甲、右骁卫全套士兵甲、烽燧堡之战全套士兵甲以及马甲十几匹。其他部件还包括崔器出场时所带的翻耳盔,王宗汜将军的胸甲,所有士兵和张小敬腰间的跨带,唐军所穿的六合靴等等。

【甲师解密士兵甲复原过程】

        剧中出现的第一套甲胄,是第一集刚开场的长镜头中,西市阁楼下站岗的军士所穿的一身银色甲胄。从形制上看,与前文所介绍的步兵甲相似。不过在《长安十二时辰》中,这套甲被定为右骁卫所穿的军戎服饰。当然,这只是在剧中的设定,历史上唐代的右骁卫应该穿什么样的甲胄已无从考证。后来剧中又出现更为华丽的龙武军甲胄,形制上更接近唐代壁画上的武士形象。

        这些颇具唐代特色的甲胄是怎样被复原的呢?“函人堂”的甲胄设计师郝岭接受《国家人文历史》采访时介绍道:“这是一套经典的唐代初期甲胄,因为有清晰的长乐公主墓壁画参考,我们和甲胄爱好者都希望复制一套,原本是在电视剧开拍以前我们就做好的样品,后来被剧组看上就光荣地‘转正’了。”有观众会好奇,剧中这些质感十足的甲胄,究竟是真正的金属甲,还是用其他材质做成,只是把外观制成金属甲的模样?郝岭对此问题很坦诚地说,剧中的甲胄与壁画中还是有些微小区别,在制作过程中做过优化处理,“壁画中的头盔部分是由十几片拼接的,我们为了生产方便做成了4瓣4筋,护喉部分我们也做了优化,有点像宋金时代的铁浮屠雏形,身甲应该是左右甲片有叠压的,我们做了对襟式,但是保留了胸部最明显的隋唐特征——明光胸片。”

        或许有人难以理解,为什么不能完全按照壁画复原,而非要以“优化”为名去做改动。实际上这也是影视剧拍摄需要,要知道这套甲属于上下一体直身甲,如果全部由钢铁制作有40多斤,普通人穿一天还是相当困难的。“函人堂”团队配合剧组需求,重新设计优化了内部结构并把甲片换成了铝镁合金,重量减少了,提高了演员穿戴舒适性,满足了大量打斗动作的可能性。郝岭说:“也正是因为对甲胄做了轻量化处理,这才有了崔器穿士兵甲死战的那场戏;总体来说我们复刻了壁画中大概60%的样子,有时间有机会的话我想把它提高接近100%。”

函人堂复刻的唐武士甲

相信看过剧的读者对于第一集中,唐军突入“狼窝”那个一镜到底的厮杀长镜头印象颇深。在这次行动中出现的唐军,身上所穿的都是最为常见的札甲。实际上札甲在中国古代正确称呼为“甲札”,现代人为了理解记忆方便口头称呼为札甲。可以说札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华甲胄,从先秦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可以说是代代传承。札甲主要是由长条形金属甲片靠绳子连接左右串联起来的一排排结构,最后再上下串联垂吊组成了甲胄的各个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甲片没有固定的规格,即使在同一朝代,它的单片尺寸也大小不一;《长安十二时辰》中,无论旅贲军、神武军,还是龙武军以及右骁卫,皆使用札甲片作为基本元素。

渤海盔

        是否因为札甲流传得久,所以更好复原呢?陈斐孺否定了这样的看法,他说:“中国几乎历代皆有札甲,但真正要复原它并不容易。由于历史久远,中国目前没有出土过任何唐代札甲片,倒是韩国有出土过,我们只能参考大量的唐代壁画雕塑,从中选择了这款通用性较高的札片作为组成甲胄的最基本元素,选定了甲片基本组成元素后,考虑到是给士兵穿,尽量偏于实战。所以除了一些壁画或雕塑里高级将领装饰性过强的元素,再通过一些甲胄以及武备装饰纹路特征,尽量让他靠近这一历史时期。甲胄武备是有历史延续性的,毕竟拍电视剧不是为了做考古工作,在条件允许下我们也结合了一些相似朝代的特征,例如旅贲军中肩膀披膊靠绳带左右交叉固定的方式参考了辽宋时期画卷,因为从907年唐朝灭亡到宋建立仅仅隔了几十年,甲胄的样式也不会出现巨大变化。”

【崔器甲胄背后的玄机】

        《长安十二时辰》还带火了一个此前鲜为人知的机构“靖安司”,这是在玄宗朝设立的统摄整个西都贼事策防的机构。而张小敬身份的称呼也很清奇,叫“不良帅”,此乃唐代主管侦缉逮捕的官差,这个IP此前已被同名动漫用过。从全剧核心为靖安司这点来看,就可知这是一部披着历史剧外衣的唐代版刑侦剧,故而也被网友戏称为“西安反恐24小时”。

        靖安司的崔器给观众留下的印象颇深,他一出场就身着一身做工精良的铠甲,肩上架有一对大锤,若不了解还会误以为这是一名唐军大将。虽然统领着旅贲军的一支小队,但崔器的身份并非军事将领,而相当于今天的警察。给他配备一对铁锤作为武器倒也合理,要知道这玩意儿在巷战中尤其好使,而且打击犯罪分子时只要不击要害,一锤下去还不至于致死,但伤残则难免,还能留下活口录个口供。不过不少观众也提出,崔器又不是征战沙场的武将,作为治安警察,他穿的甲胄还是太隆重了,是不是唐朝太有钱了,警察都穿这么好的甲?

        唐朝的“警察”穿什么已无从考证,但崔器身上的甲的确是有些来头的。

        简而言之,崔家来头不小。自两晋以来,门阀政治大行其道,兴起了不少大姓,这些门阀垄断政治资源。自南北朝后各朝各代都通过各种形式在不同程度上打击那些士族门阀。但庞大的士族门阀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被消灭,至隋代到初唐,如“卢”“崔”“郑”“王”等家族都还是影响犹存的门阀。也就是说崔器的祖上也许有过辉煌的高光时刻。可是在剧中我们都能看到,崔氏兄弟混得不好,为了区区陇西军籍到处拼命,哥哥崔六郎还因此丢了性命。这就是因为经过唐朝一百多年的过渡,对于门阀的打击已见成效,到了唐中期,如“崔”“郑”等门阀士族地位已完全下降。

        不过再落魄的门阀士族他也有不同于普通人家的地方,到了崔器这一代,他们崔家辉煌的印记就只留下他身上的宝甲了。这套鱼鳞甲是甲师温陈华的作品,温陈华在访谈中说:“虽然在这个时代,崔家已经没落,但他是有家底的,这套鱼鳞甲就是他们崔家的家底。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崔器身上穿的甲和其他军官穿的还不一样,因为那是他家传的铠甲。但是由于他级别不高,所以他肩上、腹部就没有兽吞等配件,这些东西我就将他替换成一种圆形的简单防具。”

        崔器这套鱼鳞甲还有一个明显特征,那就是腰部有一个圆形的板甲式护具,这个形象也是根据唐代的雕塑来复刻的。对此,温陈华这样解读:“唐代有很多这样的雕塑,有些级别高一些的,还会变成一个绣球状的护具。关于《唐六典》中的光要甲,有一种解释就是说那个‘要’字通‘腰’,是指腰部那里有很光亮的一个圆盾形的护甲。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解释,并没有定论。”

        崔器首次出场时,头戴幞头。后来执行任务时,很多人都注意到他戴着一顶很别致的翻耳盔,看上去颇似日本古代武将头盔上的“吹返”。这种兜鍪(头盔)在唐代的雕塑和壁画上比较常见,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姑且先称之为“翻耳盔”。在现存的出土文物中,如河北定州贡院内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的唐代鎏金铜天王像所带的兜鍪,还有中唐时期敦煌榆林窟第25窟前室东壁南侧南方毗琉璃天王的兜鍪,以及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唐代天王像的兜鍪,都是这种“翻耳盔”。有观点认为,当时的头盔在顿项处有吊挂装置,平时可以将顿项拉起,让穿戴甲胄的武士可以免受闷热之苦,而作战时又能放下顿项,作为防护之用。

        剧中崔器所戴的翻耳盔出自“函人堂”工作室的甲胄复原师何东明(网名“大汉萧何”)之手。据何东明介绍,为剧组制作这顶头盔,对于自己也是一次挑战。他说:“这个盔型,是帮剧组手工打造的,因为没有历史出土物,只有雕塑壁画做参考。从盔形上看,大多是由左右两瓣拼接组成,但也有雕塑展示这种盔是由一圈一圈札甲片拼接围成的,从我的个人观点来看,两侧的翻耳其实是护项的一部分,是专门保护颈部的,由皮革材质的小札甲片甚至锁子甲组成,平时不作战的时候用绳子挂起来通风透气,作战时候放下来系在下巴处作为防护。”

        何东明认为,翻耳盔的这一功能可能与中亚、北亚民族带的冬帽能够向上翻和放下来护脸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说:“唐代属于民族大融合时期,吸收周边以及更西边民族风格的可能性很高,我们在唐代以及后世很多壁画中,甚至明代以及西藏现存甲胄都看到过这个部件的上翻表现,壁画和雕塑作者可能出于美化目的升华了这一部位,演化成日后的凤翅盔还是有很大可能性的,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绢甲:未来追剧的彩蛋】

        目前《长安十二时辰》尚在更新中,有很多人物尚未登场,也有许多甲胄没有亮相。不过如果你够仔细,对中国古代甲胄又有所了解的话,一定会在预告片中捕捉到一个一晃而过的镜头,那个镜头中有人穿着华丽的绢甲!

        绢甲在《唐六典》中有记载,属于唐十三铠之一。盛唐时期的出土文物中,有不少武士俑、天王像身上都穿着繁缛而华丽的铠甲,而这些甲的质地看上去都十分柔软,根据学者刘永华的推测,这些甲应该就是《唐六典》中提到的绢甲。绢甲是以绢帛、皮革及部分金属材料制成,看上去美观而华丽。这种甲以图案华美的绢或织锦作为面料,内衬加数层厚棉制成,显然是一种仪仗甲,而非实战甲,通常为宫廷侍卫、武士所穿之戎服。

        那么,作为一种仪仗甲,绢甲的防御功能又如何呢?温成华认为,即使是仪仗甲,同样需要具备防护功能。他曾根据试验,得出结论:“唐绢甲采用的应该是干漆夹苎法,所以它可以有良好的造型。但是无论绢甲表面多么华丽,或者是彩绘,或是绢布本身的花纹,在内部它是由多层绢、胶以及复合布一层层地叠加而成的。根据我们的试验,我们一层布一层胶叠加,三十层之后,我们让一个两百斤的大个头对其进行撞击,结果发现绢甲并没有变形。我个人认为,在国力强盛的时期,它的仪仗甲同样也是需要具备强大的防护功能,就像总统的车,虽然不上战场,但它一定具备强大的防弹功能。

        唐绢甲虽然还没在剧中正式登场,但不妨将其视作未来追剧的一个彩蛋。作为甲胄爱好者和“追剧党”,想想在不久的将来,便能在荧屏上一睹这种华丽而精美的唐代仪仗甲之风采,还是相当激动人心的。

        PS:话说真的超喜欢国甲,沉迷甲胄无法自拔,嘿嘿,最后晒几张自己收藏的甲胄和相关兵人模型

dashi xxx video indian-fuck.mobi mallu x video sex girel hindisexmovies.info delhi hot aunty nayanathara movies indiansexgate.mobi bhopal sexy twinkle khanna nude desipornclips.info sexi video gujarati ww com bf com yesexyporn.com xxxx vidso munmun dutta porn desipapa.pro wap 99 com xxxxxxxxww desiboobs.mobi javsubtitle hot massage videos redwap2.com mypornbible.com www.xvideos hd in indiansexxxtube.mobi milking boobs somersault manga hentai.name karma tatsuro big boobs aunty xvideo gold-indian.mobi hot deshi sex unsatisfied housewife pornwap.pro www89 record dance xnxx hqtube.org holi xvideos telugu wap net sex desixnxx.mobi sexsager.com pathanapuram sobazo.com nikon z7 price in india